人力资源外包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暂行规定》,强制性规定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应当委托政府指定的外事服务单位办理中方工作人员聘用手续,虽然这项被称为“向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提供中方雇员”的服务是强制性政策催生出来的,并且当时它离实际上的人力资源派遣服务相差甚远,但毕竟我们可以多多少少看到人力资源派遣的影子。
从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大约十年期间,是中国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萌芽期。整个80年代,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主要是以人力资源派遣的方式,向境外公司“提供中方雇员”为主。
从90年代起到90年代末,又一个十年,是中国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起步期。此阶段,“提供中方雇员”继续着它的发展;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继出现,人才也开始小范围流动,各地人才交流中心和职业介绍中心开始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基于人事档案的劳动用工手续的服务,人事事务外包终于揭开了它的面纱。在这一阶段中后期,由于国有企业改革、职工下岗,出于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真正市场运作的人力资源派遣开始应运而生。
从21世纪起,中国人力资源外包行业进入了一个发展期。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先行一步,不断向规范化、专业性发展。人事事务外包由于众多跨国企业在华业务的发展、分支机构和人数的增多,纷纷开始由其在华总部牵头,将其人事事务统一外包出去,例如IBM、Microsoft、GE、西门子、西安杨森等;人力资源派遣在这之前完成了初步探索,各个专业人力资源派遣机构露出“尖尖角”,官方和民间开始有组织的对人力资源派遣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各个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发法规,行业协会的成立也开始提上议程。
成长期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业也进入高速发展期,整个行业不断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2018年,是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走过的第40个年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人力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提出,标志着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